維吾爾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ئۇيغۇر
維吾爾人
Уйғур
Uyghur
和田地區的維吾爾男孩
分佈地區
 中國[a]12,710,000 (2018)
 哈薩克223,100 (2009)[1]
 烏茲別克55,220 (2008)
 吉爾吉斯49,000 (2009)[2]
 土耳其45,800 (2010)[3][4]
 沙特阿拉伯50,000 (2013)[5]
 敘利亞3,500 (2015)[6][7][8]
 巴基斯坦
1,000 (2010)
 俄羅斯3,700 (2010)[9]
 烏克蘭200 (2001)[10]
語言
維吾爾語
漢語普通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湖南))
俄語中亞俄羅斯
宗教信仰
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11]少數信仰什葉派[12]
極少數人信仰基督宗教或者無宗教信仰[13]

維吾爾族維吾爾語ئۇيغۇر‎,拉丁維文Uyghur西里爾維文Уйғур),古稱回鶻畏兀兒,是生活在歐亞大陸內陸的民族,主要使用維吾爾語和以波斯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老文字。大部分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b]。目前,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生活在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是中國官方統計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15]

族名來源

維吾爾族世居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地區,是經過長期遷徙、民族融合形成。其族名來自古代回鶻,曾有烏護、烏紇、袁紇、韋紇、回紇、畏兀兒、回鶻等多種音譯。

最早居住於新疆地區的民族,包括伊朗裔吐火羅人塞種蒙古族、高加索人、羌族等,曾分別在此地建立月氏烏孫樓蘭龜茲等國家。在漢朝時,此地屬於匈奴的勢力範圍,屬於突厥語族丁零部落進入此地,在康居以北建立西丁零。在匈奴勢微後,鐵勒柔然勢力先後進入此地。在唐朝時,回鶻人建立回鶻汗國,其勢力進入今中國新疆一帶,將當地原有居民突厥化,形成今天維吾爾族的起源[16]昭武九姓等胡人亦是維吾爾族的族源之一。

在蒙古帝國時,中亞及西亞中的色目人,皆被統稱為回回,居住在新疆的突厥人也被包括在內。隨著伊斯蘭教在回回中的傳播,元朝時,將所有穆斯林群體,不分血統,皆統稱為回回[17]。明朝與清朝改稱回族。

中華民國建立後,新疆維吾爾族被歸屬在「回族」之中,並被認為是中國五大民族(漢、滿、蒙、回、藏)之一。1934年,新疆省政府發佈政府令,決定取「維護你我團結」之意統一使用「維吾爾」作為Uyghur維吾爾語ئۇيغۇر‎,西里爾維文Уйғур)的漢文規範稱謂[18],但仍然歸屬於回族之中。作為區分,居住在漢地的回族則稱「內地回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進行民族識別時,將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族獨立為一個民族名稱,居住在中國內地的原有族群則稱回族,與維吾爾族分開。

歷史

古代

其先民為最早居住於新疆地區的各民族,包括伊朗裔吐火羅人,塞種,蒙古族,突厥族與羌族等。至隋唐帝國時代,活動在蒙古高原和中亞的回鶻人進入新疆,成為統治民族。從語言角度來說,現代維吾爾語與中亞第一個皈依伊斯蘭教喀喇汗王朝葛邏祿最為接近,而葛邏祿並非回鶻人的主體,只是這個鬆散集體後期加入的一個分支。葛邏祿語言的現代傳承主要包括維吾爾語和烏茲別克語。古代回鶻的直接傳承如高昌回鶻的語言回鶻語更接近現代裕固族等的語言,由此可以推測,古代回鶻人的後代涵蓋範圍要遠遠大於今天的維吾爾族,一部分轉變為裕固人,回族,一部分轉化為今天的維吾爾族,一部分融入今天的蒙古人和漢人等。

隋唐時期,為反抗突厥汗國的統治,回紇聯合鐵勒諸部中的仆固、同羅、拔悉密等部組成了回紇聯盟。744年,統一了回紇各部的首領骨力裴羅受唐帝國支持,推翻了後突厥汗國,建立了回紇汗國。安史之亂時,回紇曾協助唐帝國出兵。788年,回紇統治者向唐朝,自請改為「回鶻」。

840年,回鶻汗國被破,向西分三支遷移,其中一支南下。866年,回鶻建立了西州回鶻政權。10世紀中葉,葛邏祿在中亞建立喀喇汗王朝(也有說為回鶻,一說為樣磨、葛邏祿),這對維吾爾族伊斯蘭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維吾爾族的生產由游牧為主逐漸轉變到以定居為主。天山一帶和南部原來的印歐語系民族逐步被回鶻同化。

從1124年至13世紀初,今新疆境內的維吾爾族祖先先後被西遼乃蠻等政權統治。1209年,高昌回鶻亦都護」主動要求臣服於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同年置達魯花赤監之。1324年併入察合台汗國,初建都阿力麻里,即今天的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元朝文獻中,將回鶻翻譯為畏兀兒

1371年,西察合台汗國亡國,西域分裂成許多割據政權。這些割據政權的統治者仍然是察合台蒙古貴族的後裔;出於爭權奪利,這些政權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在此時期,蒙古貴族為了便於統治當地信奉伊斯蘭教、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在當地的蒙古族中也大力推行伊斯蘭教,以禿忽魯帖木兒汗以及別失八里馬哈麻為代表人物,使數目相當的蒙古族居民也改信伊斯蘭教,生活在農業區的蒙古族(蒙兀兒人)逐漸突厥化伊斯蘭化,相繼失去了蒙古族的特性。

16世紀初,察合台後裔賽德在天山南麓建立了葉爾羌汗國。這個汗國的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蒙兀兒人,它是突厥和蒙古部落的混合體,成為構成維吾爾族一部分[19],特別是刀朗人。葉爾羌汗國與清朝政府維持着友好的貿易關係。在葉爾羌汗國內部由於白山派黑山派的對立與鬥爭,1680年,白山派的阿帕克和卓聯合北方鄰國準噶爾汗國的首領噶爾丹攻滅葉爾羌。一部分維吾爾族被噶爾丹遷至伊犁,為準噶爾人種田,被稱為塔蘭奇(種糧食人)。

18世紀初,大清帝國消滅準噶爾汗國,並趁勢吞併了天山南麓原葉爾羌汗國的領土。1755年,準噶爾統治時期被囚禁於伊犁的波羅尼都霍集占(即大小和卓)被清軍釋放,派往回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區)管理維吾爾族。其後大小和卓率兵反抗清廷的征服,終因寡不敵眾、軍力差距等原因失敗,於1759年出逃,被巴達克山頭人處死,屍首移交清廷。1758年,烏魯木齊建立城市的雛形,清政府在這裏開始修築城堡,形成一定規模後,乾隆帝賜名迪化」取啟迪教化之意思。1762年設置管理天山南北的伊犁將軍,又設置總管回部各城事務的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其下設辦事大臣、領隊大臣,分駐葉爾羌(莎車)、和闐、烏什、阿克蘇、庫車、喀喇沙爾等城。此時期的維吾爾族社會基本處於自治狀態,滿、漢、蒙古官員對其軍事、貿易、治安以外的日常行政事務較少干涉,主要交由當地各級伯克毛拉根據伊斯蘭教法管理。清廷在對準噶爾部屠殺後導致新疆北部人口稀少,塔蘭奇人向北方遷徙以填補空虛,其中穆斯林文化和身份得到了清朝官員的容忍甚至提倡,對此亨利·施瓦茨(Henry Schwarz)稱,「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朝的勝利是伊斯蘭的勝利」。[20] 1860年代,整個西北地區爆發大規模反抗清朝統治的穆斯林武裝起義,中國方面史稱「同治回亂」。1867年,中亞浩罕汗國將領阿古柏率部進軍新疆,攻佔了庫車庫爾勒,收復天山以南地區,建立「哲德沙爾汗國」,後改為「洪福汗國」。1870年代初,阿古柏政權已實際控制了幾乎全部新疆地區。1870年末,由左宗棠率領的清軍攻佔新疆,消滅了「洪福汗國」,清軍收復新疆之戰。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

近代

20世紀以前的歷史上,各地維吾爾族群缺乏統一的近代民族意識,而是各自用本族群居住地附近的綠洲來稱呼自己;因為這些部族都信仰伊斯蘭教(舊稱「回教」),一般清朝文書把他們稱為纏回,俄羅斯人則稱呼他們為布哈拉人和撒爾塔人

20世紀早期,中亞從舊式社會向民族國家轉化,當時在中亞知識分子中流行的「泛突厥」主義提出,將從安納托利亞到新疆的所有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視為一個整體的所謂「突厥民族」,並據此成立一個所謂的穆斯林「突厥斯坦」。當時的部分回部精英接受了大量從奧斯曼帝國來的伊斯蘭新式學校的老師,並逐漸接受了隨之而來的「泛突厥」思想。為大力推廣「泛突厥」思想,部分接受伊斯蘭新式教育的回部精英在當時的文化機構、國家機關、報紙上大力推行維吾爾身份意識[21]。同時俄羅斯帝國韃靼族穆斯林改革分子發起「扎吉德」運動(Jadids),在新疆教授阿拉伯字母、同時傳播「泛突厥」思想。一方面,傳統的舊式小學瑪克塔布(Maktab,阿拉伯語「小學」)仍然存在並且是主流;但另一方面新式學校教育出的精英分子廣泛接受了以土耳其、伊斯蘭和俄羅斯世界為中心的民族國家思想,後來成為1933~1934年及1944~1949年試圖建立所謂「東突共和國」的主要力量。新式學校將歷史、算術、地理從伊斯蘭教學中分離出來,嘗試減少伊斯蘭教的影響,因此與宗教保守派人士發生衝突。新式伊斯蘭學校這些把知識從神學中剝離的去神聖化活動,削弱了傳統伊斯蘭文化的地位,並試圖建立統一的「突厥民族」意識,植入新的"泛突厥"理論。

宗教保守派傾向於歸順於國民政府,多向新疆省政府尋求幫助,而作為新疆省政府主席的金樹仁盛世才則對新式回部精英們推崇的「維吾爾」意識時而支持,時而懷疑。一方面,盛世才主政期間的親蘇政策加強了新疆地區和「西突厥斯坦」的共同性:盛世才曾經和蘇聯結盟,並財政支援了一部分到西突厥斯坦留學的精英階層的學生,直到1930年,盛世才每年都送出超過100名學生。另一方面,在西方留學的維族精英分子經由新式教育,思想上被近代民族主義思潮所吸引,於蘇聯加盟共和國中看到了激烈的政治辯論,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參加學聯,創作政治文章[21];從蘇聯歸來的留學生,大多投身於「中亞身份」和「維吾爾民族」的塑造和推廣運動。最後,蘇聯的政治影響力不斷通過其在中亞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加盟共和國(例如哈薩克)喚醒維吾爾族的民族意識;當蘇聯意圖分裂中國西北,成立所謂「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時候,維族精英對自身民族身份的討論達到高潮。

1935年,盛世才同意採用「維吾爾」作為七河流域居民的官方名稱;但根據當時報紙的情況,普通民眾尚未廣泛接受「維吾爾」作為一種身份,該詞一定程度上僅代表部分回部精英階層的意識。

現代

解放戰爭時期,1949年9月,國民黨駐疆部隊和新疆省政府相繼起義,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新疆省人民政府新疆軍區宣佈成立。1955年10月1日,改新疆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人口

2010年至2018年,維吾爾族人口從1017.15萬人上升至1271.84萬人,增加254.69萬人,增長25.04%,是中國第四大少數民族。[22][23]

新疆各地分佈

地區 一普(1953) 二普(1964) 三普(1982) 四普(1990) 五普(2000) 六普(2010) 參考
總量 佔比 總量 佔比 總量 佔比 總量 佔比 總量 佔比 總量 佔比
烏魯木齊 28,786 19.11% 56,345 9.99% 121,561 10.97% 266,342 12.79% 387,878 12.46% [24]
克拉瑪依 不適用 23,730 14.54% 30,895 15.09% 37,245 13.78% 44,866 11.47% [25]
吐魯番 139,391 89.93% 170,512 75.61% 294,039 71.14% 351,523 74.13% 385,546 70.01% 429,527 68.96% [26]
哈密 33,312 41.12% 42,435 22.95% 75,557 20.01% 84,790 20.70% 90,624 18.42% 101,713 17.77% [27]
昌吉 18,784 7.67% 23,794 5.29% 44,944 3.93% 52,394 4.12% 58,984 3.92% 63,606 4.45% [28]
博爾塔拉 8,723 21.54% 18,432 15.53% 38,428 13.39% 53,145 12.53% 59,106 13.32% [29]
巴音郭楞 121,212 75.79% 153,737 46.07% 264,592 35.03% 310,384 36.99% 345,595 32.70% 406,942 31.83% [30]
克孜勒蘇 不適用 122,148 68.42% 196,500 66.31% 241,859 64.36 281,306 63.98% 339,926 64.68% [31]
伊犁 568,109 23.99% 667,202 26.87%
阿克蘇 697,604 98.17% 778,920 80.44% 1,158,659 76.23% 1,342,138 79.07% 1,540,633 71.93% 1,799,512 75.90% [32]
喀什 1,567,069 96.99% 1,671,336 93.63% 2,093,152 87.92% 2,606,775 91.32% 3,042,942 89.35% 3,606,779 90.64% [33]
和田 717,277 99.20% 774,286 96.52% 1,124,331 96.58% 1,356,251 96.84% 1,621,215 96.43% 1,938,316 96.22% [34]
塔城 36,437 6.16% 36,804 4.12% 38,476 3.16% [35]
阿勒泰 3,622 3.73% 6,471 3.09% 10,255 2.19% 10,688 2.09% 10,068 1.79% 8,703 1.44% [36]
石河子 不適用 不適用 7,064 1.20% 7,574 1.99%
阿拉爾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9,481 5.78%
圖木舒克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91,472 67.39%
五家渠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223 0.23%
參考 [37] [38] ——

中國各省分佈

喀什的維吾爾族男子
和田的兩名維吾爾族男子
和田的維吾爾族男孩
吐魯番的維吾爾族女孩
莎車縣表演麥西熱甫的維吾爾族男子

服飾

維吾爾族人生活受古西域,以及外來的波斯文化伊斯蘭文化影響,服飾以毛織而成,圖案豐富多運用幾何紋樣。作為穆斯林,維吾爾婦女歷來與周邊地區的穆斯林婦女一樣,在外出時會穿戴稍微保守卻又色彩繽紛。近代以來,由於受到西方和蘇俄的影響,年紀較大或南疆部分地區維吾爾族人大多喜好穿着西式服裝並配以花帽朵帕)、頭巾等裝飾品以表明民族身份。維吾爾女性則喜歡穿戴艷麗的頭巾,喜愛「艾德萊絲綢」縫製的鮮艷色彩的連衣裙。男子愛穿豎條花布,「拜合衫綢」製作的無領外衣,全族都有戴「花帽」習俗(冬季戴羊皮帽)。

「文革」結束後,伊斯蘭教在新疆得到極大的復興,中國西北的伊斯蘭教宗教勢力捲土重來。部分維吾爾族婦女恢復在家庭以外不露臉的所謂「伊斯蘭傳統」。此外,由於西亞的伊斯蘭教瓦哈比派薩拉菲派的積極傳入,源自阿拉伯半島的遮蓋全身以及面部的伊斯蘭極端服飾尼卡布布爾卡反而在部分保守的維吾爾族婦女中流行起來。201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將穿着蒙面罩袍等服飾等宗教極端行為予以明令禁止[39]

1965年和田繅絲廠的女工
1986年喀什的學校中,為外賓表演的女孩
1986年喀什,兩名穿着中山裝的男子

飲食

維吾爾人以(nang)為主食,也食用甜瓜等水果。

常飲用磚茶奶茶玫瑰花茶,有節日時,會用抓飯招待訪客。

羊肉串(kawap)也是非常著名的維吾爾族食品。

拉條子(leghman),又稱拌麵、拉麵,是維吾爾的主食之一。通常選用精白麵加水和制,麵團要軟硬適度,太軟、太硬都不行,麵團要多揉,揉出筋道。然後切成細條搓圓後拉開入沸水煮熟即可食用。拌麵的菜可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維吾爾人最喜歡吃的拌麵菜是「過油肉」:選用羊肉或牛肉揉入澱粉過油,加青椒、番茄、洋蔥或蒜炒熟佐面。則紅、綠、白相間,香辣可口。另外還有土豆絲拌麵、野蘑菇拌麵等。

烤包子(samsa),是比較普遍的維吾爾族食品,大多數為矩形,也有菱形或其他不規則形狀。由麵粉做皮包裹,並以羊肉,洋蔥為主要餡料烘焙出來的食品。

大盤雞源於新疆沙灣縣,是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主要用雞肉、麵條、馬鈴薯、辣椒製作的一道菜品。將處理乾淨的雞剁成小塊,馬鈴薯去皮切片。調料可以有鹽、薑、蒜、蔥、花椒、辣椒,根據口味自選。

姓名

近代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採用阿拉伯式的父子聯名制,其全名由本名和父名組成,本名在前,父名在後。比如一個叫「約麥爾·阿布拉(Ömer Abla)」的人,「阿布拉(Abla)」是他父親的名字,而「約麥爾(Ömer)」則是他本人的名字,他的兒子會採用「約麥爾(Ömer)」這個名字作為父名。因此除貴族外的維吾爾族大部分是沒有姓氏的。

中亞各國的維吾爾族,由於受到蘇聯統治的影響,有固定的姓氏,如已故俄羅斯維吾爾族流行歌手「木拉提·納斯洛夫」(Murat Nasirow)和其父「司馬義·納斯洛夫」(Isma'il Nasirow),均以「納斯洛夫」作為姓氏。現代中國境內的少數維吾爾族也會採用固定姓氏,如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雪克來提·扎克爾,其祖父名叫「凱吾爾·扎克爾」,父親名叫「阿不都拉·扎克洛夫」(曾留學蘇聯,受蘇聯影響採用了俄化姓氏)。

而中國河南、湖南等地的回鶻人後代早已漢化,使用漢族姓氏,如翦伯贊等。

文化

語言文字

維吾爾族使用的維吾爾語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維吾爾的祖先回鶻人使用回鶻文字母。喀喇汗王朝時期,隨着伊斯蘭教國教地位的確立,大規模的文化轉型使得這一時期的突厥文開始使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但高昌地區未改宗伊斯蘭教的回鶻人一直使用回鶻文至15~16世紀。

中國新疆是大多維吾爾族的居住地,於1949年後,文字改革開始活躍。一度蘇聯語言學家曾試圖將維吾爾,哈薩克吉爾吉斯蒙古錫伯等文字西里爾字母化。但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而流產。1959年的冬天,一個以拉丁文為基礎的新文字(新維文)草案浮出水面,並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採用。1960到1964,開始實驗,之後在全自治區推行。1982年9月,自治區又恢復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老維文(UEY),並對其進一步完善。

2000年開始,由新疆大學發起制定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拉丁維文(ULY),但與會方強調這套方案僅僅適用於計算機領域。[40]

哈薩克斯坦等前蘇聯國家居住的維吾爾人使用一套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維文(USY)。

三種不同字母體系的維文
拉丁維文
ULY
Uyghurche Unicode asas qilin'ghan tékist kirgüzüsh ramkisi.
老維文
UEY
ئۇيغۇرچە ئۇنىكود ئاساس قىلىنغان تېكىست كىرگۈزۈش رامكىسى.
西里爾維文
USY
Уйғурчә уникод асас қилинған текист киргүзүш рамкиси.

神話

維吾爾族的文化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神話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於伊斯蘭教傳入時間較晚,因此仍存在着未受神話所影響的神話故事。自唐朝約七、八世紀時伊斯蘭教即由西域傳入,因此維吾爾族的傳說故事多受其影響,不過在此之前的神話故事較可以發現的是薩滿信仰的影響。維吾爾族的代表神話有《女天神創世神話》、《頂地球的公牛》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女天神創世神話》裏,既有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版本,也有未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版本。

文學

簡介

維吾爾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受多種文化的影響,是各種文化的交匯點,理所當然地表現出多樣性。先後湧現出了一大批經典的古典文學,流傳至今的有《烏古斯可汗傳》、《福樂智慧》、《突厥語大詞典》、《真理的入門》等。以及很多民間作品,如著名的「阿凡提笑話」。詩歌在維吾爾文學中佔有優勢地位,並出現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和著名詩人。如14世紀的詩人尤素甫·賽喀克的抒情短詩和15世紀詩人魯提菲的抒情短詩和長詩《花兒與春天》等。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維吾爾族文學史上又出現了三個抒情詩人:赫爾克提翟梨里諾比提。19世紀中葉,在維吾爾族文學史上出現了反抗滿清封建統治的詩篇和歌謠,同時提出發展教育、向愚昧挑戰、學習科學等極為進步的口號。代表人物就是阿布都哈里克·維吾爾

《突厥語大詞典》

《突厥語大詞典》是一本出自11世紀的突厥語詞典。 在1072-74年,突厥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研究了當時的突厥語,然後寫了這本書。《突厥語大詞典》是第一本詳細地記錄突厥語的詞典。這本書是寫給巴格達地區的哈里發國的人看的。因為,當時說突厥的民族建立了塞爾柱王朝並且統治了這個地區,所以作者麻赫穆德便寫這本字典給當地的人學習突厥語。這本字典同樣收錄了用古突厥語寫成的詩歌。字典中的詩歌大多數是四行詩,也包括了當時主要的詩歌題材:史詩,牧歌,說教的訓話,抒情詩和哀歌。在用了15年時間研究語言學之後,麻赫穆德去了巴格達。1072年2月25日,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事業,經過四次反覆編纂充實和完善,1077年1月9日,《突厥語大詞典》這部經典巨著終於面世了。這部語言學巨著,不僅得到了阿拔斯王朝二十七世哈里發奧布林凱西姆·阿布杜拉的獎勵,還在當時就產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後來,突厥歷史學家Ali Amiri也編輯過這詞典。

《福樂智慧》

哲理長詩《福樂智慧》有着語言,文化、藝術、法律、天文學、倫理道德、文化人性論、哲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價值。

近代詩歌

由於近代維吾爾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民族詩人,其中的代表人物為詩人阿布都哈里克·維吾爾,詩人努甫拉·穆塔里甫。80年代,新疆的文學工作者搜集和整理,出版了《阿布都哈力克·維吾爾詩歌集》。為了紀念努甫拉·穆塔里甫,195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維吾爾文首次出版了他的詩集《愛與恨》。1962年,新疆天山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以努甫拉·穆塔里甫的生平、文學創作和革命活動為情節的故事片《遠方的星火》。紀念他的歌曲「Salam Lutpulla」(努甫拉),被歌手艾斯卡爾(灰狼)在90年代重新演繹。

慶典文化

麥西熱甫會用到的維吾爾樂器

麥西熱甫維吾爾語مەشرەپ‎,英語:meshrep)又稱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的一種含舞蹈的一系列傳統表演藝術。麥西熱甫源自阿拉伯語,維吾爾語意為「聚會、場所」,是古代維吾爾族先民祭祀、祈福、慶典活動的遺存和發展[41]。2010年11月15日,經正在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麥西熱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意即麥西熱甫的存續狀況受到威脅,需制訂專門計劃進行急需保護[42]

音樂

維吾爾傳統音樂

維吾爾地區的音樂也為古代西域文化的傳承。

維吾爾木卡姆

木卡姆」是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整個伊斯蘭文化圈內擁有的一種樂舞形式。「木卡姆」這個詞源於阿拉伯語。在現代維吾爾語中,這個詞有廣、狹兩個含義,廣義指一種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狹義則指以散板形式維吾爾木卡姆,他被譽為「維吾爾音樂之母」,源於民間,是融合維吾爾民歌、器樂、說唱、歌舞於一體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維吾爾木卡姆與其他國家的木卡姆相比,數量最多,藝術形式完整,為世界所矚目。

椐今新疆和田學者毛拉·伊斯邁托拉·穆吉孜的《樂師傳》 (1893)記載,木卡姆形成於15到16世紀。維吾爾木卡姆按流行地區和風格特色,可分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種。每一種木卡姆有六至十二套。人們常說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窮乃合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這三個大部分。「窮乃合曼」從散板序唱開始進行,緊接是慢速的太孜,到熱烈的賽乃姆和大賽勒克,末尾以輕快的太喀特結束,其中有歌曲和舞曲,各曲間有間奏曲。「達斯·坦」由三到六首敍事歌組成,曲間有完整的間奏曲,音樂由慢而快,曲調相當流暢。「麥西熱甫」由三至六首節拍不同的舞蹈歌曲組成,曲間無間奏曲,情緒熱烈而奔放。十二木卡姆共有歌曲、樂曲260首,全部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個小時。伴奏樂器有薩它爾(主唱者自拉自唱)、彈布林熱瓦甫都它爾丈介克卡龍小手鼓等等。

北疆木卡姆,是19世紀由南疆傳入,也有12套。除沒有「窮乃合曼」之外,結構與南疆木卡姆相同。音樂比較明快,主演唱者用彈布林或者薩它爾。而哈密木卡姆流行於東疆的哈密地區。與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較,風格結構不盡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着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無間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稱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樂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熱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從頭演唱一遍約需12個小時。

木卡姆唱詞,一些為古代名人詩作,每行15個音節,基本表現人民熱愛生活,批判黑暗,嚮往幸福;另一類來自民間藝人,每節4句,每句7個音節,內容多反映愛情和生活。

刀郎藝術

刀郎喀什地區麥蓋提巴楚莎車的一種文化現象。刀郎舞刀郎賽乃姆,音樂稱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種禮俗性舞蹈,逢節日喜慶,人們都要跳刀郎舞。開場時唱散板序歌,不舞。接着按嚴格的程式歌舞:奇克提麥(6/8)、賽乃姆<4/4)、賽乃克斯(2/4)、賽勒瑪(2/4),跳刀郎舞的時候,人們要圍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對起舞,動作粗獷、豪邁。音樂由慢變快,舞蹈由兩人對跳變為集體舞。隨後出現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刀郎舞的唱詞,有表現狩獵、打仗和生產勞動的,也有反映愛情生活。歌腔高亢激越。伴奏樂器有刀郎熱瓦甫刀郎艾介克卡龍小手鼓等。

民歌

維吾爾族民歌木卡姆有近似的情況。由於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不同,各地維吾爾族民歌風格有着明顯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簡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獷。維吾爾歌手演唱常有樂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爾彈布爾;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熱瓦甫。民歌的音階調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區的民歌運用七聲音階或多於七聲的音階,有不一般的感受。東北地區有不少民歌運用五聲、六聲音階。

維吾爾族說唱音樂形式多樣,十分活潑,在人民生活中影響廣泛。它主要有達斯坦柯夏克等。

達斯坦有兩種類型,分別為長篇和短篇。長篇多說唱帶故事情節的內容,曲調通常由上下句組成,多數沒有有拖腔。演唱者可根據唱詞內容靈活壓縮或擴展樂句,比較自由。短篇達斯坦,通常反映新鮮事物或愛情。音樂多方整結構,旋律性強,有的唱腔直接採用民歌,歌詞七詞一句,四句一首。伴奏樂器,南疆用熱瓦甫,北疆、東疆用都它爾。柯夏克是由藝人自彈白唱有一種民間彈唱形式。它用一段曲調演唱多段唱詞,內容有愛情和對社會不正之風的諷刺等。

器樂

維吾爾族的樂器、形式豐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音樂生活現場,有不同的樂器與樂器組合演奏形式,表現力豐富,有中國一帶的古樂器,又有來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薩它爾彈布林等。大部分得樂器與波斯、阿拉伯國家的同名樂器近似,少數則是同名異器,反映出伊斯蘭世界所用樂器的共性。譬如達卜納格拉奈依、薩它爾、都它爾、彈布林、卡龍等是中亞、西亞許多國家中的主要樂器。這類樂器在維吾爾民間同樣流行。樂器往往製作精美,隨著演奏技巧高度發展,樂器都具有獨奏性能和豐富的獨奏曲目,這顯示出維吾爾族器樂的發展水準。同時,維吾爾族樂器吹、拉、彈、打各種形式俱全,打擊樂器在音樂和歌舞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西域聞見錄》(雲岫抄藏)卷七寫道:「回樂以鼓為主」』「聲音抑揚高下,隨鼓而起落,而歌舞節奏之盤旋,亦以鼓為節」。

由於地處中西交通的樞紐,維吾爾族音樂的顯著的特點是它的音階調式採用中國、波斯——阿拉伯和歐洲三個音樂體系。以喀什文化古城為中心的南疆地區,大多採用波斯——阿拉伯體系,東疆、北疆地區則借鑑了中國音樂的元素。波斯——阿拉伯體系的音階調式的特點之一是音階的第三,五,七級音常閒升高或降低 ——個全音的1/4音。這些變化音的運用,是形成維吾爾族音樂獨特風格的重要成分。

流行音樂

由於維吾爾族在音樂方面有着廣泛的民眾基礎、悠久的傳統、和獨特的感情和熱情,近些年,維吾爾流行音樂發展迅速。維吾爾流行音樂繼承了維吾爾傳統音樂的一些元素,但也大膽的進行創新和改革,隨著電子樂和現代樂器的出現,使得維吾爾流行音樂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比如對於西班牙弗拉門戈風格的嘗試。

艾斯卡爾(Esqer,灰狼)是維吾爾搖滾音樂的代表。對音樂的追求,使得他放棄了電影播放員的工作,而來到北京創建了灰狼樂隊。幾經轉載,終於實現了歷史的突破,在維吾爾流行音樂歷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

在中亞地區,木拉提·納斯洛夫被譽是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維吾爾」,他英年早逝,但留下了眾多作品,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屬一曲「Aydin Kéche」,傳遍獨聯體大江南北。同時,他也演唱了很多的俄語歌曲。

此外,流行音樂在維吾爾年輕人中盛行,校園大都有維族樂隊,如湖南大學的「新樓蘭樂隊」(Yéngi kiroran)。

傳統醫學

維吾爾醫認為人有血液質(kan)、黏液質 (belghem)、膽液質(Sapra)和黑膽質(Savda)四種素質。外部自然和組成人類生命的基礎具有四大元素及其不同的性質,分別是氣之濕熱、火之乾熱、水之濕寒、土之干寒[43]

經濟

維吾爾族祖先進入西域後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對於灌溉和植棉園藝尤其具有豐富經驗。元朝 (1279~1368)以後,植棉技術由西域傳入內地。由於有發達的園藝業,很多地區都出產大量的、品種繁多的瓜果。其中著名的有和田核桃水蜜桃皮山的石榴,吐魯番無核葡萄葡萄乾伊犁蘋果以及呼圖壁西瓜等。

維吾爾族的手工業有久遠的歷史傳統和精湛的技藝。聞名世界的有和田的地毯絲綢莎車巴克衫綢喀什的繡花小帽。庫車的「砍土曼」(一種鐵製農具),烏魯木齊市烏修爾鐮刀等。尤其是和田至若羌一帶出產的美玉。和田的地毯圖案精美,色澤鮮明,作工精細,經久耐用。英吉沙和庫車製作的小刀,刀柄和刀鞘鑲嵌精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2年夏季,在新疆地區的農村完成了減租反惡霸運動;1953年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從1953年起先後建立9個民族鄉、7個民族區、6個自治縣和5個自治州,1957年,全區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1950—1988年新疆用於基本建設的投資累計330億元。經過投資建設,初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自然經濟計劃經濟正在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轉變;封閉型經濟開始向外向型經濟轉變;單一的農牧經濟結構正在向綜合經濟結構轉變。199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農業總產值達207.6億元。很多等現代化工業在天山南北發展壯大。農、林、牧、副、漁、鄉鎮企業繼續發展。商業流通、對外貿易出現了新的機遇。

宗教

維吾爾族先民回鶻人信奉騰格里薩滿教摩尼教回鶻西遷後,祆教景教高昌回鶻王國均有傳播,而佛教則成為高昌龜茲回鶻的主流宗教信仰。公元10世紀上期,喀喇汗王朝統治者接受伊斯蘭教,及後亦以王權壓迫臣民皈依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成為國教後由喀什噶爾傳播到葉爾羌于闐等地,到明末已遍及吐魯番哈密地區成為在維吾爾族中占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因東察合台諸汗和蘇菲的活動)。

維吾爾族主流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在教法學上歸屬於哈乃斐派,但蘇菲派亦曾於葉爾羌汗國時期成為主流。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1. Агент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писью на 26,1% и составила 10098,6 тыс. человек. Увеличилась численность узбеков на 23,3%, составив 457,2 тыс. человек, уйгур - на 6%, составив 223,1 тыс. человек. Снизилась численность русских на 15,3%, составив 3797,0 тыс. человек; немцев - на 49,6%, составив 178,2 тыс. человек; украинцев – на 39,1%, составив 333,2 тыс. человек; татар – на 18,4%, составив 203,3 тыс. человек; других этносов – на 5,8%, составив 714,2 тыс. человек.
  2.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комитет Кыргыз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и жилищного фонда Кыргыз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2009 года в цифрах и фактах - Архив Публикаций - КНИГА II (часть I в таблицах) : 3.1. Численность постоян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по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ям
  3. Yitzhak Shichor; East-West Center. Ethno-diplomacy, the Uyghur hitch in Sino-Turkish relations. East-West Center. 2009: 16. ISBN 978-1-932728-80-4. 
  4. Uygur Ajan Rabia Kadir, Doğu Türkistanlı Mücahidleri İhbar Etti. ISLAH HABER "Özgür Ümmetin Habercisi". 2015-01-08. 
  5. Nitaqat rules for Palestinians and Turkistanis eased. arabnews.com. Sadui Labor Ministry. [2015-11-03]. 
  6. قرية الزنبقي السورية أقرب إلى الصين منها الى دمشق + صور. [2017-12-26]. 
  7. قرية الزنبقي صينية أم سورية!. [2017-12-26]. 
  8. بالفيديو : قرية الزنبقي يتحول الى مستوطنة للأيغور والتركمان. [2017-12-26]. 
  9.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России 2010 года. [2014-03-03]. 
  10. State statistics committee of Ukraine - National composition of population, 2001 census (Ukrainian)
  11. CNN.com - Xinjiang: On the new frontier - Apr 21, 2005. [2008-04-25]. 
  12.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什叶派. [2020-01-31]. 
  13. 新疆日报反对三股势力. [2020-01-31]. 
  14. 阿布力米提·亞森. 试论新疆维吾尔族中的什叶派穆斯林——来自莎车的调查研究.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2). 
  15. 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 新華網. [2019-03-18]. 
  16. 呂思勉《中國通史》,台灣五南出版,2019年,ISBN 978-957-763-436-8。
  17. 楊志玖《元朝回族史稿》,中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18. 《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9-07-21 [2024-02-15]. 
  19. Юдин В. П. О родоплеменном составе могулов Могулистана и Могулии и их этнических связях с казахами и другими соседними народами 3. 1965: 52—65 [2020-01-21] (俄語). 
  20. Liu, Tao Tao; Faure, David. Unity and Diversity; 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y in China.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1996. ISBN 978-9622094024. 
  21. 21.0 21.1 Rian Thum. What Is a Uyghur. [2014年10月]. 
  22. 最新研究报告:维吾尔族人口的增幅高于全新疆人口的增幅-中新网. 中國新聞網. [2021-11-11]. 
  23. 最新研究报告:维吾尔族人口的增幅高于全新疆人口的增幅. 中國日報. [2021-11-11]. 
  24. 烏魯木齊市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乌鲁木齐市志 第一卷.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231–232. ISBN 7-228-03205-5. 
  25. 克拉瑪依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克拉玛依市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87. ISBN 7-228-04592-0. 
  26. 吐魯番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吐鲁番地区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132–133. ISBN 7-228-09218-X. 
  27. 哈密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哈密地区志.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出版社. 1997: 158. ISBN 7-5631-0926-9. 
  28.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昌吉回族自治州志 上册.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198–200. ISBN 7-228-07672-9. 
  29.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志.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出版社. 1999: 137–138. ISBN 7-5631-1018-6. 
  30.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 上册.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4: 241–242. ISBN 7-80092-260-X. 
  31.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史志辦公室 (編).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志 上册.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261–263. ISBN 7-228-08891-3. 
  32. 阿克蘇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阿克苏地区志 卷一.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8: 289–291. ISBN 978-7-228-10775-9. 
  33. 喀什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喀什地区志 上册.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203–204. ISBN 7-228-08818-2. 
  34. 和田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和田地区志 上册.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28-13255-3. 
  35. 塔城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塔城地区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 154. ISBN 7-228-03947-5. 
  36. 阿勒泰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阿勒泰地区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4: 158. ISBN 7-228-08710-0. 
  3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口普查辦公室 (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46–50. ISBN 7-228-07554-4. 
  3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38–39. ISBN 978-7-5037-6516-2. 
  3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第九條:「受極端主義影響,下列言論和行為屬於極端化,予以禁止:……(七)自己或強迫他人穿戴蒙面罩袍、佩戴極端化標誌的;……」
  40. Jean R. Duval, Waris A. Janbaz. An Introduction to Latin-Script Uyghur (PDF). 2006 [2006-10-03] (英語). 
  41. 韓春英, 毛海英. 維吾爾麥西熱甫-木卡姆的社會特徵與功能價值研究[J].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8, 24(4): 15.
  42. 亞心網. 《麥西熱甫》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10-11-19.
  43. 阿不都熱依木·卡地爾. 维吾尔医药学简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廳-中國民族醫藥雜誌. 2004 [2018-02-22] (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