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華人(英语:Ethnic Chinese)广义上泛指中華民族的後裔,狭义上專指不具中國国籍华侨及其后裔[1],也称海外華人外籍華人華裔

是中国的代称。西晋江統的《徙戎論》裡,华人同中國人秦人汉人的含义一样[2]。唐朝后,华人也被称为唐人[3]满族建立清朝后,华人不仅限于汉族,而包含少数被汉化的少数民族[4]。清末民初,華人、華僑都指旅居大清境外的清國人,含義無差別[5]。在某些汉语语境中,“华人”是“洋人”的对应词,而“中国人”是“外国人”的对应词[6]。现今,若侨居海外的人士具有中国国籍,一般称作华侨。但在某些场合,为方便,会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不做国籍区分[7]

当今各國华人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已达6000多万[8]。其中,东南亚华人数量占中國外的華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北美。也有已落地生根所在定居地的华人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定居[9][10]

名称

”指華夏,是中国和中國人的古称,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11][12]」 「華人」最初在《三國志》中指兗州華縣(今山東費縣)人,《三國志》:「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也。」西晉江統所作《徙戎論》中将“華人”与“汉人”混用,指中國百姓

“秦人”、“中國人”始见于《史記》,“汉人”、“汉民”始见于《汉书》。汉武帝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复征大宛,“闻宛城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此事时,“汉人”一词记作“秦人”。秦人汉人二称在汉朝之转换由此可见一斑[13]南北朝时期,在北朝,中国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仅指汉人,也包括少数民族。在唐朝之後,外國稱中國人為唐人[14][15]。清朝将“汉人”与“满人”相对而称[16],而“华人”、“中国人”则包括满人在内,并逐渐成为与“洋人”、“外国人”相互区别的称谓[6]

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开始用“华民”和“华人”称呼一般华侨,用“华商”称呼旧金山的华侨商人团体。接任刘坤一的张之洞,除了保留了“华民”、“华人”、“华商”的称呼之外,还以“华工”代替了当时惯用的“苦力”称呼[17]。1896年梁啟超等人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將華人與西人相對,作為自身民族的概稱[18]光緒33年(1907年),章炳麟日本東京民報》上發表的《中華民國解》考證:“漢族源自西來,就華山以定限,名其國土曰‘華’,此為‘華民’或‘華人’一詞之由來。”[19]

国籍

清政府《大清国籍条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国籍法》(1914)和国民政府《国籍法》(1929)等三部中国国籍法,均有规定:对于“数世不归”的华侨,继续保留其中国国籍,“冀其后裔绵延”,无论若干世系仍属中国国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国血统而居住国外的人,都被认为是华侨。[7]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到東南亞華僑及華人問題,可能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爭議。因此,在1953年9月,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報告海外華僑問題時,提出解決華僑(華人)問題的方法:“取消華僑(華人)的「雙重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規範仍有中國籍的華僑不得干涉當地政治。”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布不赞同华侨的双重国籍,并与有关国家签订了关于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華僑是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及其後代,仍保留中國國籍。若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及其後代(華僑或華人後裔),已加入或已取得居住国国籍者(沒有中國國籍),是「外籍華人」[20][21][22]

华裔一般指具有中国血统的华人、华侨后代,也包括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混血兒后代。而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華裔是華僑在僑居國所生並取得僑居國國籍的子女。

語言

東亞各国家地區的華人,普遍能說漢語標準語漢語方言(包括粵語客家話闽语吴语、其他官话方言等),也能使用漢語漢字(繁體或簡體)。在海外华人占多数的地区以外,除第一代華人移民外,大部分的第二代華人(包含混血華人)可能因为缺乏漢语教育,而无法流利的書寫漢語漢字,或衹會說漢語口語和簡單的閱讀,甚至完全不懂漢語,衹能以該地區的語言作溝通。 然而,在有完整的漢语教育下,海外华人还是能够基础的掌握漢语文化,如马来西亚大部分地區因为有相对完善的華文教育,使馬來西亞華人普遍都能說流利的漢語漢語方言(以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廣府話為主),而新加坡雖然以英文教育為主,但仍提供有一些基礎漢語課程,因此部分新加坡華人也能使用相對基礎的漢語口語。

华人人口

分布

目前华侨约占10%、各國籍华人约占90%,分布在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3]。其中,东南亚华人约占总数的50%,其次是美洲14.4%,欧洲4.1%,大洋洲1.7%,东亚0.3%,非洲0.3%。中國官方的《世界侨情报告(2020)》蓝皮书指出,定居美国的华侨华人数量达508万,日本华侨华人数量突破100万。意大利华侨华人数量持续上升,尤以浙江籍侨胞为多。截止到2018年意大利有华侨华人约30万,西班牙华人约19万。而在2018年有约7000华侨领到了德国签发的“欧盟蓝卡[24]

海外華人人口数量前十名国家
國家 2014年 2005年 2005-2014年
人口
排名
人口
排名
人口增減
增減率
印度尼西亚印尼华人 8,360,000 1 7,566,200 1 789,800 10.4%
泰国泰国华人 7,000,000 2 7,053,240 2 53,240 0.8%
马来西亚大马华人 6,580,000 3 6,187,400 3 392,600 6.3%
美国美国华人 4,550,000 4 3,376,031 4 1,173,969 34.8%
新加坡新加坡华人 2,870,000 5 2,684,900 5 185,100 6.9%
加拿大加拿大华人 1,580,000 6 1,612,173 6 32,173 2.0%
菲律宾菲律宾华人 1,500,000 7 1,146,250 9 353,750 30.9%
缅甸缅甸华人 1,220,000 8 1,101,314 10 118,686 10.8%
 越南华人 1,030,000 9 1,263,570 8 233,570 18.5%
秘鲁秘鲁华人 990,000 10 1,300,000 7 310,000 23.8%

组成

由於过去中国国内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学者很少考虑到少数民族,甚至于某些学者直接将“华人”等同于“汉人”。所以直到1980年代,中国官方才將移民中國邻国的少数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有學者統計,约570万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目前生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约占海外华人总数的10%[4]。而有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定义了“非汉族华人”的几项条件:有证据表明他们曾在中国或祖先来自中国;仍保有华人传统文化习俗等。于此定义下的“少数民族华人”约有七百万[25]

华人组织

美国华人组织
名称 创立时间 说明
致公堂 1848年
秉公堂 1874年 源於洪門致公堂,是舊金山華埠五大僑團之一[26]
中华公所 1882年
安良堂 1893年 在全美20餘個城市設有分會,有超过三万名注册成员,大多数具有商业或工业背景[27]
布禄仑华人协会 1988年 位于紐約布鲁克林唐人街的一个非牟利機構,有300多名员工。
百人会 1990年 贝聿铭创立成員來自商界、政界、學術界及文化界[28]
美国香港总商会 1997年 原名“美国香港旅美华人总商会”,美国籍公民成员数量增加,2014年经决议后改称为“美国香港总商会”[29]
马来西亚华人组织
名称 创立时间 说明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1949年 一个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马来西亚政党[30]
砂拉越人民联合党 1959年 马来西亚政党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 1951年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组织[31]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 1954年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组织[32]

知名华人

外籍華人

华人国王

从14世纪到18世纪,不少华人成为南洋一些国家的国王[34]。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旅居三佛齐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梁道明爲三佛齊国王。蘭芳共和國是1777年由客家人罗芳伯東南亞西婆羅洲坤甸建立的公司共和國。1884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共經歷107年[35]

華裔政要

近代以来,不乏有华人登上各国政治舞台。国家元首或總理,如圭亚那总统锺亚瑟苏里南总统陈亚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显龙父子,柬埔寨首相洪森泰國首相盈拉·欽那瓦和等。政府高官有日本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消費者及食品安全擔當)蓮舫、美国交通部部长赵小兰商务部部长骆家辉能源部部长朱棣文等。

华裔富商

部分知名海外華裔富商
籍贯 名称
浙商 張尊三) · 吳錦堂) · 胡嘉烈
蘇商 王安
閩商 郭鹤年) · 施至成) · 李光前) · 胡文虎) · 陳嘉庚
粵商 黃馨祥) · 叶焕荣) · 谢国民) · 陳豐明) · 佘有進) · 蘇旭明
台商 蔡崇信) · 陳士駿(

华人学者

諾貝爾獎是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在内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獎勵。迄今,世界上已有900個人或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1.33%為華人。1957年獲得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是最早獲獎的華人,两人获奖时僅具中國國籍。杨振宁于2015年放棄美國國籍,恢复中國國籍。此外还有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李远哲等。

沃尔夫奖是颁发给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农业艺术等领域的奖项,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有以色列“诺贝尔奖”之称。其中数学奖的华人得主有陈省身丘成桐,化学奖得主邓青云[36],医学奖得主钱永健

参考文献

  1. “华侨”、“华人”和“新侨民”的基本情况. 中央统战部网站. [2021-10-11]. 华人是外籍中国人的简称 
  2. 《通典》:「自蔥嶺、于闐之東,燉煌、酒泉、張掖之間,華人來往非少。」
  3. 王賡武; 黃堅立. 海外華人硏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 王賡武敎授論文選. 八方文化创作室. 2002-06: 100–. ISBN 978-1-879771-61-1. 就是我想講的唐人,南方就講唐人;北方人因為滿清的關係就講漢人。那麼,到最後什麼時候開始用華人呢?這是很有意思的,與政治變遷有關。 
  4. 4.0 4.1 李安山.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 : 迁移特点、辨识 标准及人数统计.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3年. 
  5. 寒冬. 海南華僑華人史. 海南出版社. 2008年: 1–2. 
  6. 6.0 6.1 吴趼人. 第七回. 恨海. 上海广智书局. 1906. 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7. 7.0 7.1 华侨华人提法的由来. 新华网. 人民政协报. 2015-03-08 [2021-05-25]. 
  8. 全球海外到底有多少华人?华人最多的十个国家!. 腾讯网. [2021-09-15]. 
  9. 年老华人想居住中国,哪些签证政策可以提供便利?. 中国侨网. 2019-05-21 [2021-07-19]. 
  10. 中国移民局官宣:只要满足这个条件,欧洲华人回国不用签证!配偶孩子跟着拿“绿卡. 2019-08-10 [2021-07-19]. 
  11. 杨伯峻. 襄公十四年. 白话左传. 
  12. 定公十年. 左传. 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13. 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 周秦伦理网.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2016-07-06 [2021-06-02]. 
  14. 明史·外国真腊传. 唐人者,诸番呼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15. 《明史》卷324〈列傳 外國五〉〈真臘〉:「番人殺唐人罪死;唐人殺番人則罰金,無金則鬻身贖罪。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16. 卷90. 清世祖实录. 顺治谕曰:满汉人民,皆朕赤子。 
  17. “华侨”这个词 最早从广州开始使用. 中国侨网. 广州日报. 2019-01-29 [2021-06-02]. 
  18. 梁啟超〈論變法不知本源之害〉:「今夫人之智愚賢不肖,不甚相遠也。必謂西人皆智,而華人皆愚;西人皆賢,而華人皆不肖,雖五尺之童,猶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華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盡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
  19.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 民報 (日本東京). 1907-07-05. 
  20. 专家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2014-03-07]. 
  21. 党的统战工作词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8. ISBN 978-7-5050-0151-0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2. 如何准确理解归侨侨眷和华侨的法律定义. [2014-03-07]. 
  23. 华侨、华人的定义及基本情况. 中央统战部网站. 2009-03-06 [2021-05-17]. 
  24. 《世界侨情报告(2020)》蓝皮书出版. 中国侨联. [2021-09-15]. 
  25. A survey of the Study on Huaqiao-Huaren in PRC(1950-2000)——With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Ethnic Minority Huaqiao-Huaren
  26. 秉公堂簡介. 美洲秉公堂. [2021-05-27]. 
  27. On Leo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Hong Men Zhi Gong website. (in Simplified Chinese). [2019-12-08]. 
  28. Zhang, Qidong. C-100 strengthens US-China relations. 2014-04-25 [2017-04-26].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29. 領導團隊. 美國(香港)總商會. 2019-06-05 [2019-08-29] (中文). 
  30. 创党缘起.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31. 教总简介. 教总教育资讯网. 2008-07-05. 
  32. 董總中央委員會. [2015-06-21]. 
  33. 罗旭. “2019全球华侨华人年度评选”结果揭晓. 光明日报. 2020-01-09 [2021-06-03]. 
  34. 梁启超. 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35. 柏楊. 第三十一章 第十八世紀. 中國人史綱(下). 遠流出版. [2015-01-25]. ISBN 9789573247531. 
  36. 华人科学家邓青云教授获2011年沃尔夫化学奖. 科学网. [2011年1月10日] (中文). 

相關條目

外部链接